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交流

积极发挥党委的核心引领作用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

更新日期:
好东西收藏起来!

——桦甸市夹皮沟镇党委

夹皮沟镇位于桦甸市东部75公里,幅员面积1179平方公里,辖8个村、48个自然屯,总户数8113户,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854人,有农民党员291名。近几年来,根据我镇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和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镇党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扶持引导,探索建立党员合作社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镇域内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创富能力的党员和经营大户组织起来,走“自愿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协作、共谋发展”的富镇裕民之路,有效地解决了当前我镇农民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解放思想,找准定位,把农民创富之路敲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如何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通过抓党建促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创富增收的目标,是农村党建工作的新课题,也是我们党委一班人一直冥思苦想的问题。回顾近几年来镇党委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促进产业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过程,我们深切体会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成为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最有效的载体和平台。

1、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当前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迫切需要。镇党委结合本地实际,从镇机关干部思想动态、党员干部“创富”本领、农民收入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镇党委通过认真分析进一步统一思想,一致认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农民心目中的位置已大打折扣,已经到了必须重新审视的程度。党员干部的“双带”作用不明显,党内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两层皮”,缺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农民党员常年处在温饱线上,发展项目无技能,破解难题没办法,脱贫致富无门路,在农民当中腰杆不直,形象不佳,已经无法发挥党员应有的先进性。全镇200多名农民党员中有致富项目的党员不足十几人,这对于人均耕地不足0.2公顷,靠大田作物收不足千元的偏远小镇,已经成为摆在镇党委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党员,政治觉悟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党员作用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靠改进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寻求一个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发展经济的有效载体。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把党组织活动和党员干部集中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实践中,带领群众创富增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近年来,我镇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长期增产不增收,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甚至有所下降。他们最迫切的愿望由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挑头,尽快增加收入。因为没有资金、不懂技术、信息闭塞、怕担风险,使得农民很难找到一条创富的好路子,他们期盼着新的合作方式的产生。要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单靠农民自身显然不行,党组织必须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走集体创富的路子。为此,镇党委从推进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手,立足本地实情,强化培育引导,从而顺应了农民创富增收的迫切心情。

3、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有效途径。前几年,发展农村经济面临着很多实际问题,农产品卖难、农民进入市场难、农村增收创富难。这些难题同样也制约着镇域经济的发展。现在农民想干部、盼干部,农民希望干部能帮助他们研究发展项目,解决发展资金,提供信息技术,解决销售难题。如果我们机关干部都沉得下去,蹲点入户,变指手划脚为示范引导,变强迫命令为提供服务,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那么,农村经济发展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供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广阔空间,使党员干部在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上有一个彻底转变。

4、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本质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做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如何充分发挥好这一职能作用,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瞄准难题求突破,选准载体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践过程,正是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最有效途径。同时,面对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突出矛盾,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消除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弊端,化解单打独斗的市场风险,积极倡导、组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镇党委先后开展两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打破干部群众的传统观念桎梏,树立加快发展的勇气和信心,并把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民创富增收,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重中之重,摆上位置,以农村党员“创富工程”为载体,精心实施“创群众满意基层党组织”活动,力求突破,为全镇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二、突出特色,敢于创新,切实抓好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工作

为抓好组建工作,镇党委采用先发展后规范的方法,按照“适时修订,逐步完善”的原则,坚持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在特色的产业上,成熟一个,组建一个,使之真正发挥作用。

1、结合实际,制定发展规划。夹皮沟镇地处长白山北麓,特色产品丰富。为此,镇党委研究制定了围绕打造长白山特色产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重点在中药材(贝母、五味子、林下参)、食用菌(木耳、灵芝)、山野菜(蕨菜、广东菜)、山野果(松籽、榛子)、林蛙、黄牛、野猪等产业寻求突破。为此,镇党委制定了《夹皮沟镇打造长白山特色品牌组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规划》,对全镇经济组织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部署。镇党委时刻关注产业发展情况,严格按照产业发展程度组建合作组织,既不盲目一轰而上,也不放任自流。2005年镇党委组织五味子学习培训班后,得知老牛沟村12名农民很想发展此产业,便带领他们到辽宁大榆树进行参观学习,当年就有20多户种植8公顷,镇、村及时引导,适时成立五味子专业合作社,并逐步发展壮大,现在已发展近100公顷,参与农户160多户。

2、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多种组建模式和类型。镇党委积极鼓励广大群众探索实行各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组织形式,允许农民自己办,可以依托龙头企业(公司)办,允许跨村联合办,可以不同组织兼着干。只要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群众创富,不违反国家法律都鼓励、支持。目前,在发展模式上,主要采取了“支部+协会+农户”、“协会+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党员生产合作社”等形式。镇党委在组建过程中,大胆实践,探索出多种组建类型。一是支部领办。如云峰村林蛙协会,就是支部班子带领48户林蛙养殖户成立的,统一定价、统一销售,诚实经营,经济效益提高15%,现在已发展到会员189户,占承包户的83%,林蛙收入占全村总产值的41%。人均增收1774元。2008年又引进北京瑞斯福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林蛙深加工,正在把林蛙产业做大做强。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江东山野菜加工厂每年跟1000多农户签订市场价格回收山野菜合同,并在各村设立收购点,每年加工山野菜800多吨,户均增收1100多元。三是党员带动型。锦山村农民党员李学发带动16户育肥牛,户均增收2万多元。四是能人领办型。老金厂村刘祥平成立工程队,培养出30多名能工巧匠,带领120多人常年包工程,本人年收入200多万元,缴纳70多万元,120多人年收入都过万元。五是科技示范型。镇农业站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水平高的优势,组建甜粘玉米合作社,带动80多户种植甜粘玉米,户均增收600多元。六是商贸联合型。清水河村将15位农村经纪人联合起来,成立经纪人协会,统一价格收购农产品,统一价格销售农产品,避免了恶性竞争等等。

3、抓好典型带动,加强示范引导。在组建过程中,镇党委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工作方法,先后重点培育了金沟村(原东兴村)党员贝母专业合作社、云峰村林蛙协会、锦山村食用菌基地等多个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典型,坚持用事实说话,用典型引导群众。金沟村最先成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党员为龙头的党员贝母专业合作社,有98户农民参与,其中党员15户,制定了贝母发展规划。本着自愿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精成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实行了统一规划、统一购种、统一技术、统一供应、统一销售,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的五统一模式,开始了大规模地进行贝母种植。极大地调动了合作社社员及农户的创富热情。由于决策正确,指导得力,合作社经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贝母一项,2005年春季全村户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到2007年末,金沟村以贝母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户数达38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2%,其中党员38户,占党员总数的84%,种植面积达210公顷,农民户均增收960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260元。镇党委及时总结经验,坚持以点带面,通过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实地参观学习等形式,指导各村选择适合本村实际的特点的发展模式,从而形成了竞相发展的可喜局面。目前已涌现了300多户种养大户,带动700多户发展致富项目,有的大户领办、创办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的成为该组织的中坚力量,为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奠定了基础。苇沙河村江西社农民党员王学成2000年种了5亩地灰苏子,每亩收入1000多元,2001年带动本屯30多户种植20多公顷,又喜获丰收。镇党委适时帮助成立了党员灰苏子协会,使分散经营变成统一管理,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到2007年已带动全村180户种植140多公顷,王学成仅灰苏子一项每年收入6万多元,他带动的农户人均增收2600元,到2008年初带动全镇280户种植300多公顷。

三、强化服务、政策扶持、确保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要健康发展,必须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做好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1、明确性质,搞好规范管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合性、专业性、行业性、自愿性的农民群众组织,其主要职能是组织、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只有完善组织体系、规范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镇党委十分注重组织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建立多层次协会网络,组织档案,广泛吸收各类合作组织和经纪人加入理事会,建立协会章程,明确责任分工,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共担制等各项规章制度,使经济组织在职责任务、经营管理,决策程序等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搞好服务,提供政策扶持。镇党委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每个合作组织都由一名镇领导包保,帮助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每个合作组织都由一名机关干部包保技术指导,每月定期上门服务。近几年先后协调农行、信用社资金4000多万元,解决发展产业缺少资金瓶径问题,举办培训班85期次,培训群众4000多人次,外出考察学习26批次,人员520人次,发放科技资料、致富信息8000余份。并设立远程教育站和服务网站。在享受桦甸市政府制定的《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优惠政策》十五条政策外,镇党委及时出台了《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或园区十二条优惠政策》,特别是农民发展农业产业,以500头育肥牛牧业小区规模为标准(可以置换其它项目),镇财政补贴10万元,而且,镇财政还为桦甸市宝信稚牛有限责任公司、桦甸市吉元土特产有限责任公司各担保100万元贷款,确保合作组织扩大规模正常运行。

3、抓好队伍,注重人才培养。镇党委十分注重专业合作组织内部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按照“双向培养”的要求,已有25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员,有6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还培养85名重点积极分子,16名村级后备干部。党员、党组织在合作经济组织中的队伍逐步壮大,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全镇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9个,其中,党员领办、创办21个,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4个行业,带动群众1789户。全镇放养林蛙面积达7.6万公顷,食用菌100万袋,种植贝母、五味子、人工林下参763公顷,灰苏子300公顷,黄牛存栏1.2万头,使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在今后的工作中,镇党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速扩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全力提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继续浏览↓

上一篇: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下一篇:破解创富难题 合作互助增收

Copyright 2008-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0000000号
中共桦甸市委组织部 版权所有 2008-2010   联系电话:0432-6224734
桦甸市政务信息化办公室设计制作   电子邮箱:xinxi4884@163.com